下了一個有點像內容農場的標題,不過這個問題的確是我在台灣時就思考過的。

 

 
這中間的思考過程經歷過幾個轉折,
從我在台灣自己做著自己產品的時代,到在日本就讀專門學校,後來進入設計公司的時候,
直到最後我進了房仲業,得到了現在的結論,
完全只是閒聊,有意見的話也歡迎提出討論,反正大家閒聊無傷大雅。
 
聊聊設計
首先從設計的本質開始聊起吧!在現在各種媒體的影響下,
有些人大概誤解了設計原本的意義。
覺得做了很屌很酷,一種美到要用上各種似懂非懂的專業名詞才能解釋的東西就是設計。
以至於「很有設計感」這句話就誕生了。
(以前大學遇到店員說商品很有設計感都會被我嗆「具體而言什麼叫設計感?」我真的好難相處XDD)
 
其實設計的本質在大學第一堂設計概論就講過「設計,就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
(這大概是我最清醒的一堂課,後面常常睡到口水流滿桌)
至於為什麼衍生成目前情況,那大概要追逤到平面設計跟品牌設計的發展,
其實這原本也都是有目的的,從最早的平面,排版設計是為了解決「大量圖文不易閱讀」的問題。
一直到後來為了解決「品牌識別度太低」的問題。
一直發展到現在,為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增加品牌識別度,
就多了很多越來越搞不清楚在幹嘛的東西,
那些東西的目的在於讓人「印象深刻」,或是「脫商業化」(畢竟人們對商業的東西有一定程度的抗拒)
有時候做得太過,設計跟藝術的界線就越來越不清。
我簡單用自己的話來解釋這兩派的差距。
設計:目的性跟商業性強烈,可以直接讓人聯想到商業活動
藝術:為了傳達作者思想,有人買帳之前可以說完全是永無止境追求自我滿足的世界
這兩派在技法階段師出同門,走的路卻完全不一樣,就我所知大部分的人應該還是想走藝術跟創作,
就是做自己想做的東西不想聽白痴業主的話。
這也是為什麼設計界的大師們成了大師之後偶爾會有一些看了不知所云,需要很多解釋的作品。
 
聊聊不動產
了解了設計之後來聊聊不動產。
先就不動產的產品跟商業手段來聊聊吧!
不動產的產品就是房子,撇除投資商品以外,「住」是剛性需求。
也就是說地段好,格局好,價錢合理的物件不用包裝得美美的一樣有人買單。
就像吃是剛性需求一樣。
大家應該知道台灣很多好吃的小店,有名的攤販。
攤位跟店面用到爛掉臭掉還在用,每天照樣生意好得很。
這一部分是因為大部分店家都這樣台灣人習慣了,
另一方面店家考慮到裝潢停業一天就虧一天錢,
所以店家當然不願意。同理可證不動產也是一樣。
不動產成交靠的是仲介,也就是說是人與人之間的生意。
像髮型設計師這行,通常客戶跟的是設計師而不是店。
設計師或是房仲走了,就會帶走自己的客戶,這是一樣的道理。
因此在商品上市到成交的過程中其實「設計」這件事可有可無。
把格局圖或是圖紙包裝得美美的也不一定有用,大家還是要看比較實在的東西。
上圖是我之前幫合夥人民宿畫的平面圖。
大家一定會想問那麼不精準的平面圖是要解決什麼問題?
答案是「讓人知道格局,又不想讓人覺得實際上很小」
但是在買賣交易中其實這件事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中古屋交易市場圖紙大部分就像這樣,雖然沒什麼設計但該有的資料都有]
 
聊聊有設計的不動產
不過相信大家一定看過很多房屋的廣告,
這些廣告有美美的3D圖,從廣播,電視到平面廣告鋪天蓋地。
想不看到都很難。
那些有設計跟廣告的房子,跟一般房仲拿爛爛的圖紙就來賣的物件有什麼不同?
稍微觀察就知道,那些都是新屋或預售屋。
也就是「看不到的」「還沒蓋好的」,既然物件看不到,也只能靠廣告囉。
 
 
好一陣子之前從同業手上拿到的案子其中兩頁,我覺得這份設計跟風格就很精美。
從故事性,風格一直到表現手法表現都不錯。(這是一本資料中的其中兩頁)
 
除了東西很美之外,靠著印刷精美的型錄跟華麗的廣告詞還有設計理念,
同時也塑造建商的品牌,這跟中古屋市場完全透過仲介交易的型態是完全不一樣。
 
如上圖一般有些已經有實屋的新屋也會配上精美的傳單,在我經手過的案子裡請設計師重新裝潢的中古物件也有出過很精美的傳單。
不過都只是個案,不常看到,除非房仲本身是室內裝潢或是相關公司轉型,否則每個案子都經過平面設計包裝後再販賣的情形並不常見。
無論中古屋新屋配合平面設計的條件還是「施工」與否,不外乎新成屋,新裝潢這兩種情形。
 
拿有型的商品來比喻好了!7-11便當有些看不到裡面,外面圖就要印得更好看。
(我的經驗是通常看不到的裡面都很爛)
因此在這個過程中,設計跟品牌的建立就很重要了。
[之前跟朋友合夥的民宿做的LOGO,但是品牌不經營就沒有價值,要是只想撈一筆就走那不要讓人記住反而更好]
 
在此補充一個之前從印刷廠學姊那邊拿到的台灣案例,
看得出來也是有排版有設計,但是還是差日本一點(台灣我經手的資料不多,請見諒)
 
日本的中古屋與設計
其實在日本當了房仲的時候我第一件注意到的事就是「其實日本的不動產一堆東西也很醜啊!」
有些公司的圖紙漂亮,通常也不是常駐設計師,
而是外包給設計公司做了一次以後就一直沿用格式。
在中古屋的市場裡其實客戶還是跟著業務。
能建立起品牌的中古屋房仲,通常也都不是小公司,
但是他們除了公司那些LOGO之類以外其實也不會把東西做得美美的。
那這時候還有一種業種需要設計,就是「交易平台」。
因為交易平台的品牌建立不起來的話,就很難取信於消費者。
所以可以看到類似suumo之類的平台(日本的買賣租屋平台)還是設計的滿可愛的。
因為他們的商品是「平台」,公開對象是一般消費者,
所以投注設計在品牌形象方面也成了理所當然的事。
記得之前有一個客戶指著像這種在異次元裡的3D圖跟我說:
「像這種很新很漂亮,但是旁邊什麼都沒的房子我不要喔」
我在內心暗暗吐槽說:「小姐...這是3D圖好嗎...」
 
 
後記
我曾經也覺得設計就是要把東西都做得順眼,
但只把東西做得美美的,其實在每個產業中並不一定會有商業價值。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東西那麼醜沒有任何設計要素還能做下去的原因,
其中也包含了不動產。
還有另一個原因我覺得是美感教育。
要是大家設計都有60分才會出來開店,
那新開的人也會有一種「至少也要做到這種程度」的自覺。
反之要是生活中充滿了醜物跟亂七八糟的東西,久了也會麻痺,
反正人只要食衣住行沒問題還是可以活下去。
在這裡我想強調「設計」對長線而言的價值。
比如日本,每年到了一定的時間大家都會「更新」。
生意很好的餐飲店也會為了可以容納更多客人而整個打掉重新裝潢,
更新菜單,或是推出新企劃。
這些東西也許一時花錢,也沒辦法立刻回收,但是考慮到三年五年的計畫,
無論新企劃,空間規劃或是品牌規劃,都是為了將來商業模式不要淪為一灘死水,
一吃鱉就全掛。我覺得這點是值得台灣學習與思考的。
 
設計存在與否很大一點就是取決於能不能產生更多利益,
但是在長線規劃中設計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我覺得是經營者們都該思考的問題。
一個產業能不能順利走到下一個階段,我認為跟設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只是在不動產業內我看到的狀況是多數業者抓著資源刻意讓產業無法發展到下一個階段,
畢竟現階段的交易模式可以產生最大利益。不動產交易的本質在於從情報的不對稱中產生利益,
也就是說這其實不是一個正常的業界,要做到公平競爭,情報透明幾乎是不可能。
那這樣不正常的業界需要有下一個階段嗎?
這個問題除了問天以外,就要問問當房仲跟店東的大家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日本 不動產 設計
    全站熱搜

    王小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