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藝青年們,你們為何不想被如此稱呼?

 

在一次次開會的離題中,我總會發現一些新方向與想法。

每次來到流浪觀點,也總會認識一些想法獨特的新朋友,雖然正事總被延後。

但我也樂於這樣子的交談與交流。在這次,我發覺到設計對我來說,是一份聯繫人與人的工作。

業主與設計師;業主與顧客;甚至是顧客與顧客。

大家對設計的共鳴,轉為對店家經營理念的認同。

而擁有同樣認同的人們聚集在一起,經過討論與交流,又產生出新的共識。

流浪觀點很有"人"的感覺。我相信每家有歷史的店,背後一定都有一些故事。

而流浪觀點的故事,

並不是只由老闆跟員工幾個主要角色演出的偶像劇;而是由曾來過這裡每個人演出的群像劇。

每個人都是個人物,這就是流浪觀點的魅力。

長髮披肩的研究生HANK(我英文很爛,希望沒有把你的名字拼錯 。)

超齡的沈穩,流利的口才;是少數能令以嘴砲自豪的我甘拜下風的角色。

與這類飽讀詩書或思想活絡的人交談,總能激發一些新想法。

“你對文青有什麼執著嗎? 為什麼要選擇文青風來做設計?你不知道文青現在是髒字嗎?”

 破題式問句,點醒了膚淺的我。

“文青”是什麼? 在細細聽了他述說後,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對文青的見解。

“滿身APPLE產品,一定要一支iPhone,然後上面一定要貼着土地正義的貼紙。”

HANK語帶戲謔地說著。

文青,就是一種標籤。當一個族群被貼上了標籤就表示批鬥的開始。

他如是說。

但是我聽到“貼標籤”心中一開始想到的並不是文青,而是宅男。

因為曾身為御宅族的我,在宅男一開始被大量消費時,的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憤怒。

宅男這名詞來自日本的御宅族。泛指對某件事物有著狂熱等級愛好及瞭解的人們。

他們不只研究,消費,甚至創作。可以說是我心目中很厲害的一群人。

宅男這名詞在台灣被這樣濫用,一開始我實在非常的不悅。

每天上網看那些文章,打開電視看到宅男女神真的一股鳥氣。

演藝圈與時尚圈開始把宅男們貼上標籤,

熱愛動漫,不擅與人交談,不修邊幅,足不出戶等等。

還記得那時網路上也流傳一篇如何辨別真宅男與假宅男的方法。

就是被叫宅男時真宅男會說:你真的知道什麼叫宅嗎?

看到那篇我真的完全中箭。因為那就是我的台詞,一字不差。

我相信貼標籤與批鬥這股力量無形真的影響到很多事。

同時我也體會到這有多可怕。

現在去搜尋當初吳宗憲消費宅男之類的關鍵字可能還會找到一些文章。

由宅男們發起抵制這風潮的活動也不是沒有,但就是萬人響應一人到場。

....好像是五人吧? 總之我記得超少。後來這議題也是不了了之。

宅男女神輩出的現在。還記得朋友說過的台灣亂象:女神比宅男還多,歡迎來到蓬萊仙山。

好笑,諷刺,卻也悲哀。 

 

話題回到文青。文青跟宅男決定性的不同是什麼?

一樣是貼標籤。但是宅男是外來名詞的再解釋,而文青卻是實實在在的本土名詞。
是一個源自華語圈的名詞。(最初是不是本土也許有待考究)

好了,那文青是什麼?

單眼相機,粗框眼鏡,中性打扮,酒,咖啡,煙,村上春樹,翻譯文學,

咖啡廳,無病呻吟,全形標點符號,公民運動,富家子弟,不事生產,非主流,

獨立樂團,獨立劇場。

 

好了,各位,以上這些關鍵字,有幾個符合你心中的文青?

文青,甚至後來想要與某些膚淺定義劃清界線所以又衍生出了假文青。

這些東西指向的是什麼? 除了社會對於文青這名詞已經成功汙名化以外。

也代表著一個批鬥的成功。當大家毫不在意的譏諷對方是文青時,某些東西正在消失。

 

公民運動。其實我不知道什麼時候跟文青也被扯在一起。

(其實找找資料,都有跡可循)

但是我認為閱讀廣度,與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兩者都是文青的核心價值。

是內在的,而不是表象。

並不是我愛危言聳聽,但是據我觀察,有某股力量正透過網路與新聞滲透我們日常生活。

看看政治新聞與群眾議題相關討論。點開一些偏激言論的留言,那些帳號實在詭異到不行。

好友全部都是好友人數幾百人那種來者不拒的,然後塗鴉牆一點開通通在發表評論,

也沒有任何朋友按讚,也看不到跟人的互動。

這是否就是中共所謂的網路評論員?

我不敢斷言台灣的社會亂象完全就是這些“東西”造成的,但這確實是一股會讓人對社會失望的無形力量。

文青獨立思考的能力,我想就是打破這種負面力量的唯一解。

在網路上看了一篇篇探討文青與假文青的文章,我強烈推薦音謀筆記的這篇

以下節錄了裡面某一段:

活在21世紀的我們可以想像但很難體會當時的文藝青年在左派文人屢屢召喚拉攏下到底轉化出什麼神奇的力量而如此受共產黨寵愛?

無論如何,國民黨肯定吃了不少文藝青年的虧,撤退到台灣沒多久,

在蔣介石直接命令下,於1951年10月31日「蔣公誕辰紀念日」成立「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

掌管青年政治思想,由蔣經國擔任首任主任。救國團附屬單位「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其宗旨的一條是:

「本會所負的任務,就是團結全國文藝青年,成為一支堅強的筆隊伍,共同為完成國民革命的第三任務而奮鬥。」


該協會1954年出版刊物《幼獅文藝》(刊名從英譯「Youth Literary」而得-也就是「青年文藝」);

1955年「戰鬥文藝營」開辦;除此之外,各縣市還有對所有中學生免費發送,形同強迫訂閱的文藝雜誌《X市(縣)青年》。

「文藝青年」正式被國家列管。

 這段文學戒嚴的時代,若不是走官方扶持的「反共文藝」、「戰鬥文藝」,

便必須標榜與政治無涉的「純文藝」。若作家不小心顯露異於官方的寫作路線,小則幾場筆戰,大則查禁停刊甚至入獄。

 

文青的影響力,其實就是那麼大。

在政治腐敗的現在,文青被貼上標簽成為批鬥對象,是不是令人想到什麼?

而因為狂熱,而擁有達成目標堅毅力量而著稱那群真正的宅男呢?

為什麼要被批鬥? 為什麼要被消費?

說我過度解釋也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最後的言論自由,不就是台灣可貴的地方?

這篇很長,最後我想談談在自己心目中的文青。

在文學,藝術有一定程度以上的涉獵甚至成就。其實我覺得就可以算是文青。

 

但是在跟流浪觀點的交錯之後,我自己也整理出了幾個用簡單方式區別文青的方法。

1.文青都不喜歡被說是文青(這在網路上已經被講過N百次)

2.文青都愛說別人是文青(XDD)

3.不管有沒有在追求那個境界,每個跟藝文界沾上邊的人,

心目中都有一些真文青當作指標。

就如同我不敢自稱宅男不是因為引以為恥,

而是覺得自己對於某些東西的熱中與投入還不夠格被如此稱呼一般。

我想那些所謂文青們也是吧!

(事後補充說明:某兩位文青讀到這裡以後抱持反論,

   表示藝文圈內也很多並不怎麼樣卻自以為自己就是真正文青的人。小弟目光狹隘,

   識人甚少,且並未涉足藝文圈,做出此膚淺結論如有冒犯,還請多見諒。)

-------------------------------------------------------------------------------------

我想這議題之後介紹流浪觀點的吉祥物箱子旅人應該再適合不過了吧?

LOGO就等到下一篇繼續吧!

P1010599

箱子旅人,可能是人群中每一個人的寫照。

我們在人群中看不到面孔,沒有自我,只是群體的一部分。

台灣,或說是華人圈的生活,從小父母長輩就想在大家腦袋裡灌輸些什麼。

從小學才藝,補習,升學,畢業之後出社會,賺錢,年紀到了存錢,買房,結婚生子。

我們不被允許在腦袋裡裝進任何自己喜愛的東西。

學歷跟薪資成了衡量一個人價值的唯二標準。

歐美人士到了國外可以說:因為我喜歡這裡的文化,所以我來到這裡生活。

而華人卻只能說:我看到這裡的商機,

而我也規劃將來如果學習語言有成可以從事某某行業。這業界現在前景看好。

跟錢沒有關係的規劃都是不務正業。所有喜好興趣都是浪費時間。

當然賺錢是很重要。 但是該怎麼過自己的日子,卻是每個人一輩子的問題。

箱子旅人的腦袋裡沒有裝任何東西。他曾經也像大家一樣追求著一般人的幸福。

 

P1010600


但是有一天他發現他該把成見倒掉,

花一點時間,用旅行的腳步,重新思考自己該在腦袋裡裝進什麼。

還有自己除了賺錢以外的價值,跟自己真正的臉孔是什麼。

P1010620

30歲,是一個大關。

打工渡假簽證到了最後關頭。

單身的常會聽到家人催促自己結婚,

工作還在不穩定中摸索的也多少會感覺到不安。

 

我們開始很實在的感受到人生就是那麼有限。

一輩子能去的地方就是那麼幾個。

看得到的大部分都只在電視裡。

做得到的已經夠少,卻也沒時間全都去做。

 

 稱得上浪漫或能夠拿來說嘴的,很多都沒做過。

 

你甘於這樣平淡的一生嗎?

 

思考該在腦袋裡裝些什麼,接下來該做些什麼。

 

就是流浪觀點的箱子旅人代表的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小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