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學無止盡,自從上次的光輝塾一連串課程以後,我更感受到,自己原本已經懂點皮毛的那些技能,應該可以磨得更亮一點。於是這天就參加了協力隊前輩辦的講座。
/
第一堂導論,分別請來從東京移居到宮崎的地域振興協力隊畢業生,現在以攝影之旅串起都市與地方的某攝影師,以及任職於R不動產雜誌的美女編輯兼寫手。
/
/他的故事/
/
「311大家都還記得吧?當時日本社會遭受莫大的衝擊,除了生離死別以外,各種社會問題也隨之而來,而我那時著眼的是糧食問題。糧食短缺跟食安問題讓我不斷反覆思考:究竟我們在吃的食物是哪裡來的?那些食物安全嗎?於是我決定離開東京,到那些食物的產地去看看。」
/
從2011年開始以攝影師身份到滋賀縣拍攝稻農,開始了“地域與相片”計畫。2014年開始任職於長崎的地域振興協力隊,繼續延續之前題材,開始了”用相片來做社區營造企劃“。「怎麼講呢?一開始也是好奇啦!想說這些食物怎麼來的,就想到那我去找那些農家看看好了!不過突然跑去說我想知道你們在幹嘛也很奇怪,左思右想以後,突然想到:『我還有這個啊!』就拿著相機用採訪的名義跑去了。」
/
以攝影串起的旅行還有社群,其實我以前也有想到,但是合作夥伴遲遲沒有回應,就這案子就自然消滅了,但今天聽到講師的分享,深深感覺到其實這是可以做的。地方創生這一塊模式不值錢,大家也沒在怕人家抄。就像一個生意,只知道皮毛是絕對做不起來,真正重要的團隊、因地制宜還有怎麼針對地方及客群做修正才是最重要的。初入業界會覺得每個地方模式都大同小異,後來發現模式就像容器,只有容器就像空有企劃跟廣告。重點是裡面裝了些什麼東西,也就是內容跟經營團隊還有在地夥伴。這些不親身經歷,只透過媒體我想大家體會應該有限。
/
「照片其實記錄下的瞬間,其實可以傳達很多事」講師繼續聊到照片之旅的幾種形式。一開始大家從全國各地招募以攝影為工作的各種人來這裡,幫他們辦一團,讓他們用自己的視點去詮釋這個地方,每到一個點,除了跟當地人交流以外,大家也互相交流討論,晚上就看看當天誰拍了什麼照片,除了跟當地人有連結以外,很意外的這一團的人之後也成了好朋友。之後其實不管是教學,或是職業團,我們嘗試各種模式,目前也有些也還在試辦中。
/
/她的故事/
/
「後來我透過介紹,總算也到達了編輯者的聖地東京,也見到了夢寐以求的某雜誌總編輯,一切都是那麼夢幻。由專業寫手、攝影師、總編輯等構成的王牌團隊,在充滿了時尚裝潢跟氛圍的空間裡工作,這不就是當初自己夢寐以求的嗎?但不知為何就是少了什麼。」講座第二部分由R不動產的資深編輯接手。究竟這位身材高挑氣質清新的大女孩要分享些什麼內容呢?雖然會前她一直強調「自己也沒什麼」但這樣反倒更令人好奇了。
/
「其實我很不會寫文章,一開始也只是試著寫出『感覺像是文章的東西』那就是我的第一步。」當年憧憬著總編這個工作的她,四處投履歷,最後進入了出版有名地方誌的公司,但在除了寫文章不太在行以外,這個工作的內容也跟她想像的大不相同。
/
「當時前輩跟我說『編輯只做編輯這件事限東京,地方的話就是自己寫自己編然後再想辦法自己去照個照片來』雖然入行以後就知道編輯跟寫手是完全不同的工作,但是沒想到是這種形式。」分工專業的東京,引領各行各業的潮流,而那些東京的報導跟情報,似乎也成了大多數人在進入大多數業界前幻想的原型。不過人手不足的地方,編輯不能只編輯,寫手不能只寫文,攝影師不能只攝影,在我聽起來,其實比較像部落客吧?訪問寫文攝影樣樣自己來,加上要出版,所以設定雜誌主題等等也都要自己親力親為。
/
「雖然漸漸有了工作經驗,在業界也有點人脈後,透過介紹去東京看了我很愛的雜誌編輯部,也跟那裡的總編聊過,但就是覺得不太一樣。」也許在地方久了,習慣了樣樣都自己來,也習慣了採訪時用文字及照片自己記錄當下溫度那種感覺吧?而到了東京,這種分工細緻,每個人都執著於效率、精緻、創新、完全是爭奪能見度的專業世界。不知道是工作步調原因,還是追求東西不同,去看過一次以後,那個當初憧憬著專業編輯世界的她,好像已經滿足了。
/
「恩!我還是留在這裡好了!」那時這樣決定以後,就一直待下來了。
聽完兩位講者的專題演說,之後不免俗的有個工作坊形式的問答時間,最近參加什麼東西都突然要來個工作坊,老實說我覺得有點煩,只是想來放空聽一下而已工作坊個屁啊啊啊啊!我討厭寫字也不想講日文啦啊啊啊啊!雖然內心有點肚爛,但是今天聽講的人大概9成都認識,說不想參加好像也不太對。
/
/Q&A/以下挑兩個我記得的問題跟回答紀錄一下。
/
「請問拍照時重點是什麼呢?」
/
這個問題由攝影師回答。「我覺得重點是照出讓人高興的照片,對方開心的照片才有感染力,而且另一方面你照出對方不開心的照片,對方也不會讓你刊登啦!」這時我想到另一個相反的例子就是加賀的山中溫泉裡面有兩個鬼點子很多得有趣大叔,做了很多惡搞的東西出名,但是也因為這樣得罪了很多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做完稿拿商店街的錢去印都沒在給大家做最終確認的,當事人發現自己被惡搞的時候已經全世界都知道了。
/
還記得當初問他這樣做有沒有問題的時候,其中一個回答:「反正給他們看一定毛一堆,先印就對了啦!」雖然講起來很好笑,但是也因為這樣後來他們只能自費印刷不能再用工會的錢了。關於這點我也問過另一個大叔,他說:「要做什麼拿去工會或是什麼地方組織上面那些老人一定不會同意,所以這十年下來我的經驗就是要做什麼直接聯絡媒體,上報了以後他們要靠北就去靠北啊!反正都刊了你是能怎樣?」總之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好笑的事,經驗也不一定都是互通的。
/
「在採訪時有什麼要注意的嗎?」
/
這題由編輯回答。「要先做功課,察好資料是基本的,但是訪問時要尊重對方,取材時不要帶著成見也很重要。『所以你剛剛的意思就是“#$%&ʻ這樣對吧?』的引導性問題是NG的。不過剛開始採訪時會為了把文章收一個漂亮的尾,就會問一些像這樣的問題,引導出自己想要的結論。但這樣刊出來很容易得罪人,當時都會有人打電話來罵。所以現在我都會刻意避免。」
/
她又接著說:「不過採訪很多時候抓好距離感是很重要的,太裝熟不行,太官腔也不行。有些人看你不爽就是不爽,像有一次我採訪穿高跟鞋去而已就被說『穿高跟鞋?很跩喔!』這種情況也只能苦笑帶過。」QA的時候我聽到這還搞不懂為什麼她會被這樣講。會後她一站起來我才知道,靠北那麼高還穿高跟鞋,大概就是因為這樣被看不爽的雞歪阿伯嗆了吧?雖然前文我有提到她是高挑氣質美女,但聽QA時還完全不知道她那麼高。
/
會後我也跟這兩位講師有些私下的對談。攝影師很期待我的日台共創社群專案,很開心地交換了名片以外,跟編輯也聊到了寫文時要怎麼在公司指派的撰稿方向、採訪商家的想法跟自己想法間做妥協,閒聊中大家也約好了下次上課時再見面。
/
原本我不想花錢參加接下來的付費課程,看來會後自己廢話太多也種下了惡果(誤)。其實換個想法:花個錢,學學前輩經驗,順便買個人脈當作入場券其實也不錯啦!
/
地方,永遠有說不完的故事,永遠可以期待下一次的邂逅。而這種溫度也是讓人離不開的原因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王小鬼 的頭像
    王小鬼

    AERA of ZERO

    王小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