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篇)
在很多偏鄉創業成功的故事裡都存在著「某青年努力了一年後,地方的爺爺將不用的房子讓給他使用,而幾年後經營的也有聲有色」這樣的故事。但實際上物件轉讓前後種種問題,卻從未在這些故事中被提到。
首先物件的屋齡,既然是老屋,那整頓就需要一定的金錢與時間,接著地點還有土地所有權跟稅金也是問題。說白一點要是真的很好的物件出租或出售都是個選擇,幹嘛沒事要送人?在經營上了軌道後,原本的房東想來分一杯羹,或是把經營者踢走的案例也有。就算簽了約,強龍難壓地頭蛇,地主想讓外來客做不下去的方法多的是,接受了物件表面上看來是嚐了甜頭,但相對也承受了同等的風險。而看看那些成功案例,要是實際上去了解,都會發現「同樣模式要是換個人來根本搞不起來」,在鄉下創業比起模式,人品更重要,人際關係搞不好比都市更難混下去。
所有的報導都不斷提及地方資源整合、新的商業模式等等,但都沒有講到經營者如何打通關係還有跟地方人士交陪,實際來到第一線就會發現那才是精髓所在,相同模式就算同個地方,換個人來做一樣掛,鄉下的生意就是那麼吃人品。
——————————————————-
結語:「實現浪漫情懷之前的風險評估」
近年台灣社區營造或社會新創界大概可以分成兩群人,從之前在成大工作坊跟文青別鬼扯的鬼王大大討教,以及幾次合作下來,遲鈍如我也注意到了這件事。
以情懷、浪漫、理想當作動力的文青派。注重模式、產業發展的商人派形成兩種路線。文青路線大概就是東西都做得很漂亮風雅,比起賺錢更重要的是想傳達理念,或是自我實現;相對於這一派,商人派的話很常在評估損益,哪個部分算收益那個部分算投資,雖然在當了老闆後理念情懷跟商業模式都必須評估跟考量,但實際共事後,就可以發現骨子裡誰是文青誰是商人。在我看來兩種都沒有不好,活得下去還有好配合最重要。
鏡頭繼續拉回日本,在日本鄉野故事還有地方創生報導中常會有些奇人異事。比如放棄幾十年大公司工程師資歷提早退職去環遊世界、最後學釀酒還到鄉下開店的阿伯。捧著公家銀行鐵飯碗,卻因為找不到人生動力而在20幾歲就辭掉工作,帶著老婆小孩到地方加入新興地方創生團隊的原銀行員。又比如帶著老婆小孩浪跡天涯,靠教人製作發酵食品工作坊換食換宿的現代浪人。
以上這些例子都會令被家庭公司綁得死死的上班族或是都市人感嘆或有些神往「他們怎麼有勇氣放棄原本安逸穩定的日子,離開都市那麼便利的地方?」上述都是我認識的實際案例,當然在專訪裡這樣寫,但是不太會告訴你他家給他一棟大樓收房租,或是家裡條件原本就不用工作也可以吃喝一輩子,還是原本就存了一大筆養老金。
問起經濟面的事,有人會避而不提,有人則不太掩飾。有些人是走投無路到鄉下想拼出一片天,另一些人只是拿錢來換取他們理想中的生活型態(也賺錢,但錢不用賺太多,夠用就好),在地方奮鬥的這兩種類型,正好可以對比臺灣的文青派跟商人派...雖然某些細節也不完全符合啦!
簡單來說有些人不用馬上賺錢也可以混個十年等經營到第十一年賺錢,但另一群人只能撐到輔助款用完,要是不賺錢就是死路一條,要怎麼整合這兩種人,讓大家可以一起工作甚至產生相乘作用,在日本或是台灣鄉下我覺得都是課題所在。 

下次再看到那種去鄉下努力幾年然後地方有力人士就送他一棟房子的也不要太羨慕了!人家是努力好幾年,而且得到房子之後他不繼續努力,隨時都會被扒掉。這世界上重點永遠都在新聞跟報導裡沒寫的事。

後記:照片裡這間房間就是我第一次來加賀時住的房間。民宿裡那些跟大家把酒言歡的回憶,還有當時對地方期待又害怕的心情都已成回憶。結束一個早上的勞動,在幫忙把東西搬離時,也算另一種形式的道別吧!
跟2017一樣的冷天氣,一樣積著雪還時不時飄著雨,隨著民宿結束營業的落寞,新的年度,屬於我們的加賀物語也各自開始了新章節。

 [北國記事]從「送你一棟房子開始」的地方創生(下) .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小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