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群組裡一番問答後,真心感受到:台灣人之間真的沒有信任。針對日本社區營造學校的問題很多都是有關信賴關係。成大老師那時候講的「找回信任」真的可以寫一系列文章了。
-
之前介紹過的日本社區營造學校跟台灣所理解的「學校」可能不太一樣,與其說教什麼東西,不如說透過引導,來讓人認識自己,有點類似心靈成長課程,但是沒那麼洗腦。而重點並不是在每個學員畢業後學會了什麼,而是在透過上課的過程認識別人、也讓別人認識自己,也就是學會同理心、共享價值觀、進而結交新朋友。
-
創過業的人多少都知道,有好的模式,更需要好的夥伴,沒有好夥伴,模式再好也難以發揮。在東京或是在台灣時,當我開始找人做一些事的時候,常常被問到:做這個幹嘛?為什麼要做?能賺錢嗎? 當這樣的問句出現,我通常會回:不覺得大家一起做很好玩嗎? 如果後面回應冷淡,那大概這個人就不是我的夥伴。其實有時候不是一定要做什麼,而是想跟這些朋友一起找點事做罷了。夥伴這種東西,就是透過一起經歷這些看似沒意義的合作而產生的吧?
-
也許生活在都市的大家太累,被壓榨到不想做沒有目的性的事,但是想想在家滑手機一整天不是也過一天嗎?扯遠了。
-
先有模式跟想做的事,然後再找夥伴,這是我們一般的想法。但是先有夥伴再透過資源整合來找模式,比較符合日本現在社區營造這套。當大家透過很強的目的性結合,通常就會因為目的產生分歧而解散,以公司來說大家最常分析的就是盈虧,但是在能賺多少錢之外,還有一層看不到的信賴關係沒辦法用數據來衡量。
-
台灣人很相信模式。一個商業模式能複製多少,首先看自己手上擁有的資源,一般人沒那麼多資源,所以需要整合,但是有資源的人們大家素昧生平,到底可以找誰整合? 因此在學習商業模式以前,我覺得大家應該要先有夥伴。
-
提倡結盟跟夥伴這個理念的不只在社區營造學校,連我另外參加的石川觀光創造塾(官辦課程)第一堂課也講了:目前為止官辦觀光課程失敗原因就在於教大家太多觀念跟專業的東西,其實觀光這產業最大的重點在於異業結盟,怎麼去跟利害關係衝突的人合作還有共存,學會去體諒別的產業,之後大家才能合作往好的方向發展。
-
不管在哪裡大家都在強調結盟,一個組織想要包山包海的時代已經過了,接下來是合作的時代。
-
但是我也知道台灣為什麼不太屑這一套的原因,第一個人際關係產生的效益很難化作KPI,成果難以評估。第二個,我覺得台灣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從互相質疑開始的,所以「如果有個課程可以教你認識自己還有結交夥伴」這對台灣人來說吸引力似乎不大。
-
這種台日溫度差讓我想到當年在東京讀專門學校時的事。學設計的大家都應該知道,在學用軟體之前,一定要先學手繪跟設計觀念,學好來再學軟體才對,要是沒有前面的訓練,光是會用軟體,那充其量只是個美工。
-
這件事我當年有深刻的體會。當時我在台灣是設計相關科系畢業,但是企劃跟嘴砲技能點太多,然後也不愛去上課,以至於基本功還有觀念學得不好,軟體方面倒是2D3D都略懂略懂。在東京一進入專門學校第一年都在手繪,各種畫材各種折磨⋯班上小孩們有幾個科班畢業,畫出來的東西跟我比根本天堂跟狗屎,當然也有畫的更爛的那就不提了。
-
後來升上二年級要開始電繪了,一開始AI基本功能根本難不倒我(ps沒那麼懂,但是勉強可以幹掉初學者),看著班上一堆高中畢業才剛碰電腦的人們,瞬間有種勝利感,但是不出幾個月,變態還是一樣變態,用電腦對他們來說只是換了個工具。
-
做人、交友還有結盟這件事,也許課程裡面都沒教,但就跟設計教育裡的手繪跟各種設計理論一樣,沒有學會,後面學了再多模式,會用再多工具成果都有限。
-
在騙子那麼多的台灣,要學會信任然後找出可以信任的夥伴真的不簡單啊。
-
附圖:夏天plus kaga工作坊,來自名校的少年少女們打散跟地方的老頭們組隊分組討論怎麼解決地方問題。

[閒聊]重視模式的台灣人 .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小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