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台灣學介紹的是幾年前在台灣一時引起話題的灣生,除了之前在東華大學老師的分享以外,我也找了WIKI跟網路上的資料,當然大家留言的也通通有看,想想小時候要做報告都要去圖書館找資料,現在資料通通數位化,方便歸方便,但其中應該很多被漏掉的部分吧? 其中覺得比較難的部分一個就是名詞的翻譯,因為當時很多名詞應該在日文有相對應的專有名詞,要找出相對應的詞有時候頗麻煩。第二個是年表,移民政策期間可能其他地方有戰爭,或是這時候中國大陸在幹嘛、日本本土在幹嘛,交叉比對下來就感覺根本沒完沒了,一拖出來就是一大串。
-
另外跟這段移民歷史有關的紀錄片,除了灣生回家以外,還有一集台灣演義跟其他六部紀錄片都有提到...其中有三部曲是一個日本導演在台灣花了15年時間取材的成果。
-
再講到上映的部分,像我們這種多少帶點公家身份,或是之前有拿過輔助的人,扯到法律就會很麻煩。像這次原本想在活動最後放紀錄片,結果協辦跟我說這樣會扯到上映權,在台灣的話感覺活動放個DVD不會有人在意吧?總之為了這個大家查了半天,後來發現太貴,最後只好放棄。
-
會後QA時間果然年表的地方有被問到,其實我一直怕中間年代考證會有誤,在做PPT的時候故意不提到年表,但是還是被問了。還有人問到台灣人到底覺得到日本比較好還是美國?既然美國跟中國現在代表兩個不同的勢力,日本跟美國立場差不多,那支持統一的人為什麼喜歡把小孩送往美國?回答起來老實說滿燒腦。
-
第一次的台灣學,我切的角度比較淺,滿受年輕人歡迎,但是老人嫌內容不夠深入,而這次內容切的深一點,就有明顯溫度差,老人會覺得很有感,甚至會後還會說什麼不管政治怎樣大家永遠都是一家人之類的;這次有一個參加者大老遠跑來,說他現在任教於八田與一畢業的學校,之前有一次台灣人去那邊聖地巡禮,問他「請問這裡是八田老師畢業的學校嘛?」結果他不知道那是誰,還被台灣人臭罵一頓,從那之後漸漸對台灣跟這段歷史產生興趣(抖M?)。每次遇到熱情的老人們很激動地講政治歷史還有台日關係,我每次都跟不上,年輕人說要去台灣玩要去哪裡好反而比較可以回答,也許身為主講人的自己,對這段歷史情感太有限,沒辦法有共鳴吧?
-
其實以出身來講,阿公從日本時代就是公務員,經歷過228,後來仁愛路附近一帶漸漸日本古宅拆掉,變成高樓大廈我們也一直還在那裡,身邊同學不用講當然是深藍居多,只有我們家是鐵綠,這樣講下來應該對這段歷史很有感才對,但是也許228躲子彈的不是我,後來長輩也幾乎不提那段歷史,直到阿公那輩都走了,現在也沒人問了。
-
以我本人來說,過去的都過去了,就如之前在講中產階級自救會時我說「既然我們不是富二代,那就努力做個富一代」一樣,台日關係在我們這代會有新的詮釋,長輩們已經跟歷史一起結束,我們的時代正要開始,雖然不像戰時那麼轟轟烈烈,不過這個時代有這個時代的精彩。
-
提醒一下加賀螃蟹季開始了。要來北陸找我玩要提早講嘿!母的香箱蟹到12月29日。雄的加能蟹到3月20日要吃要快。

[活動會後報告]HUB台灣加賀活動臺灣學2 .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小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