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參加了日本某個非政府組織的面試,已經到最後一關,下個月要跟某市長面談做最終面試,因為還沒確定,所以沒跟大部分的人講。

這組織「現階段」想做的事,其實日本民間已經有了,台灣民間跟政府也在做。簡單來說就是媒合各界的人才,財團的資金,藉由解決政府問題來製造新的商業模式,講得好像很好聽,也頗合理,但是為什麼台灣搞不起來? 

一堆共享空間,民間到政府都在做,但是為什麼生存率那麼低?(生存率低是聽某共享空間老闆說的,我對數據沒詳細鑽研)當然所有的商業計劃,資金都是問題。接著對創作者來說,其實沒有工程師跟商人輔助,沒辦法產生真的很厲害的盈利模式,那些真正厲害的人不是去外資,就是領個不錯的高薪,在景氣那麼差的時代誰要跳下創業這個大坑? 各種觀點角度來說都不是容易的事。


但是為什麼日本跑了一年,就可以來台灣指導? 我覺得是人的關係,台灣人並不相信有人或是組織可以為了理想,只拿一點點報酬甚至無償做事,大家對這件事存有懷疑。「他們一定有什麼目的,那個目的一定就是跟錢或是權有關係。」我並不否定這樣的思想,畢竟自己也是台灣人,也被婊過,只是不管目的為何,只要過程中可以互相幫助,也可以達到彼此的理想,不也很好嗎?台灣人雖然表面熱情,但是真的要達到打從內心信賴很難,因為信賴早就被一堆吸金集團還有社會新聞跟詐騙磨光了。創業者的計畫提案被大財團或是投資者整盤端走的消息不是什麼新聞,利用新創或募資為主題吸金詐財的消息在台灣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在這樣的環境要想要信賴,也真的很難。

第二點,我覺得在日本創業成功的職人型人才「好像」比較多,他們也推崇這個價值。台灣創業成功的卻偏向於商人型多一點。這跟之前提過「想賺錢的人」跟「想做事的人」之間的矛盾問題本質上是一樣的。職人型的人永遠在想怎麼把東西做出來,而商人型的人則是想怎麼把錢弄進來。這兩者缺一不可,但個人覺得團隊中職人型應該要多一點似乎比較會成功。


第三點大概是是團隊的本質有差。還記得第一年剛到日本,去拜訪一個姑婆的朋友,也是在日幾十年的老大哥。他說「其實我們台灣人比日本人聰明多了,只是日本人五個人合作會選一個最聰明的當頭,下面的跟著大方向走。台灣人五個人嘛!最聰明跟第二名會爭誰要當頭,第三名內心也不服,最後下面兩個還要互相扯後腿。」這就是民族性不同,他舉了旅遊業的例子,他說日本旅遊資源跟客戶都會共享,台灣就是爭來爭去、吵來吵去、削價競爭。


之前有一陣子網路有股風向很推崇中國的狼性,這樣看起來其實台灣人也滿有狼性的。只是在這個時代可能不是那麼適用在每個階級每個家庭。

大家人在日本,其實也是希望台灣能更好,畢竟走到哪,講什麼語言,骨子裡都是台灣人啊。團結、互助、信賴是這個時代的唯一解。老話一句:從自己做起吧!


#東京裏物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小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