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自從在台灣開了計畫為期半年的工作坊(現在第二次),我總算可以把為什麼要成立中產階級自救會的概念+社群共創精簡到用兩張簡報就可以說明。
/
一部分人覺得階級僵化、貧窮世襲這件事好像理所當然,也沒有解,那我在當初提出兩個問題:「為什麼窮人有錢以後,還是沒辦法持續太久?」「為什麼有人會從中產階級跌落到貧窮階級?」兩大主要原因大家都會歸類於教育跟經濟,但自從我接觸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以後,發現這才是關鍵。就算受了再好的教育,在需求層次上無法向上提升,那在心理上還是走不出貧窮圈。
/
直接從結論說起:若經濟條件提升,但需求層次沒辦法提升,那人還是會留在原本的社會階級
/
有沒有聽過一些人有錢的要死還是過得像乞丐一樣?有錢人還愛貪小便宜?這篇開頭就「為什麼人有錢還是沒辦法過的很富裕」為出發點來探討這個話題。
/
我記得有某董事長說過要是你賺五萬的話那不要存錢要拿去交朋友之類結果被砲到爆炸,以前沒認真看待,現在仔細理解,才發現因為媒體或他本人的論述太平面,因此沒辦法傳達真諦。他想說的應該是我們不該停留在人類需求裡的「生理需求」跟「安全需求」,應該把多的錢投資在社交需求上,這些連結才能促成需求階級的提升。
/
當時我對這些有錢人成功的故事或訓誡也只下了很簡單的註解(當時應該也寫了長文),就是:這些故事不是不勵志,但只適用於跟他們相同出身條件的人們。我也戲稱為有錢人家的英雄譚。
/
而我發現這需求理論好像可以解釋很多東西。但最近的見解要是投射到自己過經歷來驗證,文字量會變得非常龐大內容、也很瑣碎,因此決定分段好好論述一下。
/
~人是感性的動物~
/
在這個充滿數據跟情報的時代,其實大部分的人還是憑感情在行動,自以為無所不知的人們,其實知道的世界是由:自己的事+自己身邊的事+透過網路跟媒體給自己的99.9%而構成。
/
簡而言之我們所知的情報都是經過有意識操作下的產物。我從自媒體、業配文、寫到現在幫政策的智庫採訪,可以跟各位講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這世界上大部分的真相媒體都沒有告訴你。原因很多,有些很邪惡,有些也不是那麼邪惡。比較邪惡的例如惡意操作風向攻擊別人,相對不邪惡的例如政策或原因太複雜因此選擇結果跟簡單陳述方式來傳達,但無論各媒體意識如何,世界上大多數事實跟成因都是我們不知道的,而在資訊爆發的時代,人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媒體與社群,也就造成大家所說的同溫層現象,這樣發展下來就更看不清局勢,最後只能憑情感做出判斷,我想韓國瑜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
韓國瑜說了高雄又老又窮。那對這些話有反應的人就會出來相挺,但那些人真的是通通又老又窮嗎?我想未必,他們只是接收到很多情報再以身邊同溫層的例子驗證,感情上覺得自己「又老又窮」的一群。但是就算他們身邊的人通通這樣覺得好了。那以數據上來說高雄人在全台灣,甚至全亞洲裡究竟有多老多窮? 這題不知道投韓的人有幾個人答的出來?
/
韓國瑜現象凸顯出了這個矛盾,而其他覺得韓派腦殘的,要是拿相同標準去檢驗自己支持的候選人,我想在法規、數據或是政策兌現上也沒辦法每條都說得那麼清楚吧? 到最後判斷的標準就是「賣不賣台」「個人形象」但其實這中間除了被操作的情報以外應該也會參雜不少多個人感想跟經驗,比起韓國瑜群眾的「究極感覺派」投票法,其他人也只是「相對感覺派」投法而已。
/
人很容易受到暗示,尤其在需求金字塔中最下層「生理需求」沒被滿足的人而言。但扣除社會上真的很窮那群以外,大部分人只是「感覺上」很窮,要住台北,每天看電視都是社交名媛過多爽多揮霍,跟那些人比當然大部分人都很窮,其實不知不覺中很多人已經被植入了「大成功」「發大財」就是要過那樣日子的觀念,但實際去規劃計算自己收入狀況,再計算過那樣生活需要花多少錢,甚至設定目標的卻是少數
/
因此我最後的結論是大部分的人還是很容易受到暗示,靠感覺在過日子(當然也包括我自己)。而要擺脫這個枷鎖,首先要讓自己在經濟上脫離需求金字塔第一層「生理需求」跟「安全需求」。至於要賺多少錢才能脫離,就需要靠計算自己負債、收入、實際生活開銷、意外開銷等等,規劃出經濟的目標再來計畫要怎麼賺錢,而不是看著周邊有錢人再來天天哭窮靠感覺過日子。
/
~以自身成長歷程驗證需求金字塔不一定是循序漸進~
/
在這裡我也想強調一點:需求金字塔並不是循序漸進。在找資料過程還有以自身經驗驗證時我也發現這件事。為了不要道人長短講些敏感的事,我就拿自己成長經歷做實例。
/
從小我出生長大在中正區仁愛路一段那邊,周邊同學朋友充滿著世界上第二段有錢的人們,大概就是中產階級接近封頂的人們吧!真的爆有錢的應該就在海外或是貴族私校(當然這裡不討論那些繼續往上的家族)大部分小朋友的經濟條件是衣食無缺、受良好家庭教育、家庭功能健全。
/
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中,經濟只是基本門檻,光只是爸媽離婚,每次在自我介紹的時候大家就覺得我夠可憐了。而在這樣的環境下雖然就整個台灣來講,我們家絕對不窮,但在身邊環境裡比起來似乎相對少了些什麼。所以以需求金字塔來說,雖然我在全台灣來說不窮,偶爾家人或親戚也會帶去吃很貴的大餐,不過也偶爾被忘記就餓肚子,比較起來雖然不是窮,卻感覺自己最低階的「生理需求」這塊沒有完全被滿足。也養成自己有多少錢過多少日子的習慣。
/
當時常去同學家玩,因為家裡沒人管,大家覺得我很可憐,也有朋友的媽媽會邀我去一起寫功課,甚至晚上一起跟同學全家吃晚飯,而我自己的爸媽呢?媽媽離家,爸爸最有名的就是三不五時看完聯絡簿衝進國小教室裡,不顧上課狀況對我就是一陣狂毆,除了覺得很丟臉以外,更在朋友或老師眼中加奠定了我可憐的形象。
/
不過當年我內心的世界觀很堅定,因為比起原生家庭賦予,更多是我自己關在黑暗的房間裡一點一點自己建設起來的,所以就某方面說來也很偏激固執。首先我不覺得自己很可憐,雖然沒安全感,但是也沒人管(大多時間),比起被補習班跟才藝班綁住的人我相對自由很多,三不五時也跑去眷村跟朋友一起在屋頂跟圍牆爬上爬下到處玩,學業方面雖然一直很爛,也不愛交功課,但到國小為止,一直有種「稍微唸書我還是可以把補習補到爆的人幹掉」的自信,課外活動從合唱、畫圖、國語文競賽,當過班級代表出賽,也拿過校內冠軍。因此在那個階段自我感覺上應該是免強滿足能吃飽穿暖的「生理需求」(不過偶爾偶爾也有一餐沒一餐,這樣說來我對生理需求應該不是非常重視)但因為家庭關係,我的「安全需求」跟「社交需求」其實都是建立在比較要好的同學跟他們的家庭上,這種若有似無只能擋一下的關係,其實讓我很沒安全感。
/
到這階段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以我個人例子來驗證,應該不是實際上有沒有餓肚子,而是有種「不管怎樣就是餓不死的自信」就過關了。但隨著年齡增長,固定開銷變多,這條件也會漸漸增加就是了。
/
安全需求則是需要有個避風港,還有出了事有人可以罩,還夠罩,做到這點就過關。當時我們家有個唬爛王說他黑白兩道都吃得很開,叫我去外面可以橫著走,雖然後來知道吃不開之後自己吃了一些虧,又為了圓那個謊重新建立自己的社會資本,走過這段是有點痛苦,但不得不說,「自己覺得家裡很罩」這件事,可以給人很大信心。
/
而再上去一階的「尊重需求」雖然因為家裡有個瘋子常常不明究理就衝到學校在同學面前狂毆我一頓、冬天把我衣服連內褲扒光主張那些都是他買的直接踢出家門、在炙熱天氣下主張養我比養狗還不如,就邊打邊踹邊叫我在燙得要死的柏油路上用爬的(其他奇耙的案件太多就不多說),但另一方面,成績跟學習態度不佳的我,偶爾又會在一些比賽上很突出得到老師誇獎,因此「尊重需求」方面維持在一個若有似無的詭異平衡。

/
~卡在「自我實現需求」~
/
其實在很久以前我第一個修正過設定的明確目標是:「我要在這個社會上擁有發言權。」那還是一個大家不太會上網,電視只有三台、還沒有手機的時代。國小中低年級時代,我自己很邊緣,但是交友圈分佈也很詭異,朋友分成超級邊緣人,還有班上成績頂好,老師手上的掌上明珠這兩極,這兩種人有個共通點,就是他們都有某種方法不受班級或學校規則約束,所以法律是用來管一般人這件事我國小就知道了。
/
就比如說上課時間,好學生可以利用去幫老師送資料、或是社團要校內練習等等的理由偷到不用上課或聽老師訓話的時間,久了甚至可以算出老師什麼時候會覺得太久,抓一個剛好的時間回教室。而邊緣人不用講,根本不甩老師跟規則,上了課不回教室直接擺爛給你看。老師一開始會很抓狂,但是成常態之後,雖然也不可能容忍,但可能對那個人會鬆一點。
/
其實要進入圈子是有條件的。我印象很深刻,其實班上頂級帶頭那圈的人,不管每個人外顯個性如何,他們內心都有一把尺判斷你夠不夠格進去。當然課業跟各種比賽的成績、講話好不好笑、禮貌、穿著是不是乾乾淨淨、頭腦反應速度還有對答內容我覺得都是標準,小孩子的世界其實就已經很複雜。雖然我當初是理所當然看待這些事,現在回憶起來覺得還真有點可怕。
/
「我覺得你跟那些普通的爛學生不一樣」當初就是這句話開啟了我進入班上好學生圈子的開場白,在小學生的世界裡很多事情分析起來複雜,但表現還是相對直來直往。現在回想起來其實大家從「普通的爛學生」這個老師貼上的標籤就已經開始把人分類了。
/
而另一方面爛學生的圈子呢?在小學其實爛學生們並沒有圈子的概念,他們很多因為家庭因素(但能讀那所小學,大多就不是經濟問題,甚至我一直到很後面才知道,國中小時有些我覺得很窮的人,其實家裡在社會上都算不錯)而產生了一些個性上的缺陷,不只學習、交際上也多少有障礙,因此這些人與其說是一圈,不如說是幾個獨來獨往被大眾排擠或排擠大眾的個體。但是仔細交陪會發現,雖然他們對一般同學會有一種厭惡或防備,真正成了朋友,卻是掏心掏肺。不過只要跟這些人一起混,多少被人講話是免不了的啦!貼標籤這件事從小學就有了。
/
回到金字塔,在小學時我的目標其實是「我想自己決定自己生活世界的規則」,但這不知天高地厚的幻想,在怪物環伺的國中時代馬上被一槍打爆。我發現靠自己的才能沒辦法努力一下就無往不利,甚至身邊某些一起玩的朋友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把我巴假的。當然表面上故作輕鬆是當時就養成的習慣,但私下我其實都會分程度一點一點的努力來讓周遭跟自我的差異可以量化。唸書幾小時,可以考的跟某某差不多,再多念一點可以到某某的程度。雖然我很快就放棄這件事了,因為在集中力上,頂多唸一小時就是我極限了,但在這短暫時間中,就已經深刻驗證自己的平凡。
/
而這時候的需求金字塔來說,因為已經完全放棄成績,考爛頂多就是被打,所以一直停留在「自我實現」這塊,也不斷尋找自己要的是什麼。過程中我隱約察覺身邊家長每個經濟能力跟社會地位是有差別的,雖然不明確,但我也意識到這社會上面是由這些人,還有這些人上面的人組成,之前小學的「想自己決定自己生活世界的規則」根本是癡人說夢。因此我想:「不能改變世界,試著影響這個世界一點也好吧!」於是就退一步把目標訂為「在社會上擁有發言權」這件事。
/
而實際上我也透過試著跟班上每個人深交、畫漫畫跟講一些八卦來帶風向,反覆操作之後,發現自己滿會操作負面還有反權威的勢力。偶爾順著大家的毛摸,偶爾也聽聽每個人的意見,三年裡,我在國中班級中有了還算不錯的成果:就是一群朋友。因此在這階段我是一直停在「尊重需求」還有「自我實現」中間。但第二階的「安全需求」上,卻因為被當作問題兒童,偶爾會在親戚或是一些長輩間踢來踢去,甚至被趕出過家門,因此並沒有被滿足。
/
這也驗證了金字塔除了最下面的生理需求以外,其實透過心理暗示,是可以往上提升的。簡單來說就是「大家覺得你很可憐,但是你自己不覺得,你就不可憐」,在我的狀況下我還可以化劣勢為優勢,反過來覺得你們都要去補習才可憐吧XD 
/
後來的人生隨著家裡失勢,自己亂搞等等其實又經歷了金字塔每個需求階段不同的滿足跟失去。但花了幾天想法消化下來,需求的金字塔的確不是循序漸進,只是社會資本越多的人就可以做越大的夢,但大夢也相對難實現。
/
人生說到底是一場跟自己的戰爭,經濟、階級等等都是這場戰爭的外在條件,有些人出生條件極好,但家庭給的枷鎖卻讓他進入地獄模式,一輩子都難以破關。而極差的人,大部分沒辦法脫離負的輪迴,一般出生在中間的人其實就某方面來說才是幸運兒,只要不要設定太誇張的目標,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往上,知道自己在過什麼日子,帶有意識去做每一件事,其實我們的生活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糟。(雖然也好不到哪去啦)

/
~社會層級越低的人越感情用事~
/
前文也提到,要怎麼判斷現實條件跟自身的條件還有情感並在當中取得平衡是很重要的。這件事我第一次有很明確感想跟見解的時候是在東京從事不動產業務時。當時我看不慣業內作法就是用一些話術,或是情報順序來讓客戶成交,因為我主張人都是有自由意識跟思考判斷能力的,用這些賤招就不是堂堂正正。
/
但這個想法其實大錯特錯。首先人不理性、感情用事、容易受到暗示,雖然教育給了我們很多邏輯思考上的觀念,但回歸人類是動物這一層面,只要稍微有一點刺激,人很容易就衝動而忘了那些邏輯。這例子太多,比如為什麼比起政見、操弄統獨跟仇恨更能刺激人去投票?大家選戰打了半天,最後決定關鍵卻是子瑜被黃安弄、上阿扁跟勝文中槍這種狗血事件?
/
在面對不動產那麼大數字的消費時,其實一般消費者都是不理性的,也有研究指出:面對資源稀缺時,人的判斷力會相對下降。簡單來說人一輩子能賺幾個房子?要是一輩子只能買一個房子,那當然要精挑細選,當人精挑細選時,就會參雜很多感情要素。
/
因此在某前輩推薦我的不動產聖經「不動產估價」中,一開始就挑明了說:不動產的所有價值包括屋齡、地段、收益、成交時的景氣等等通通可以換算成金錢來評估,當通通換成金錢這單一價值,再配合購買者的經濟能力時,該不該買就清楚了。
/
但是如果沒錢,就算知道該買,下手時還是會猶豫,甚至卻步。這一點一點累積就造就了階級差異。不過我也常說啦!投資客跟買個家的人不一樣,要是要買個家,那情感面多一點我也是可以體諒啦!也因為這樣我就是個賠錢業務。
/
~引用金字塔假設如何造成階級流動~
/
最後這點是我提出的解,首先定義一下我心目中中產階級富人的條件。
1.經濟上的安定
2.健康的社會資本(人脈與職經歷)
3.健全的家庭功能
這三點應該是相輔相成,首先要培養出這樣的人,就需要健全的家庭支持(尊重需求)。有經濟上的安定(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才能安心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自我實現需求),過程中在沒有目的性又正面前提下吸引的朋友,應該也是相對健康(社交需求),在過程中就能慢慢累積社會資本。因此一個健康的人,應該是在需求金字塔中每一部分都有被滿足的人。而有沒有被滿足,什麼時候需要優先做什麼事,又需要不斷透過各種條件來驗證。
/
而透過這些相對健康又累積了一定資產跟經歷的人相互連結,就可以形成一個資源跟執行力強大的社群,這就是我想做的中產階級自救會全貌:一個透過資源共享,讓大家更容易實現目標的社群
/
最後提供幾件個人認為可以讓人在需求金字塔裡穩定向上的條件。當然還待大家(還有我自己)去驗證啦!畢竟我也不是什麼學者。
/
1.情感跟現實的界限明確設定:
這件事在賣房子的時候有一次體悟,我們家的遺產之爭又有另一層深刻體悟。大家一定都覺得遺產之爭就是在爭錢,但其實不那麼單純,家族間已經僵化的相處模式跟成見,分多分少以什麼形式分中間帶著的成見跟多年的積恨、有輩份、有每個人心中的公平、有價值觀、還有私心,很多老人跟長輩們自己都理也理不清。
/
在前文提到不動產估價時提到:最單純的方式就是把所有價值都換算成錢。
/
但是世界上多數決定不是光靠金錢可以去定價的,這時候哪部分是自己的尊嚴、堅持跟面子,哪部分又是金錢可以滿足,或是為了這些情感自己願意虧損多少金錢,要是每個人可以有個明確的自我整理再來討論,相信問題的答案都很明顯。
/
分遺產最怕的就是每個人要的都不是錢,有人要面子、有人要尊嚴、也有人覺得其他人都想要錢,這樣一搞,最後如果用最壞的方式收場,第一個大家少分或是都不用分,第二個後果可能造成長輩一時爽然後禍延子孫,畢竟這時代是很難賺錢,有沒有奧援大概可以決定很多人人生的一半了。
/
有時候人的一輩子在某個時期就是會需要一筆錢,那筆錢可以讓人一飛沖天。不過時機錯過了,沒有相對的條件掌握,那一輩子就只能這樣。能否掌握時機的條件也是造就階級流動的一大關鍵。
/
2.為每一項行動的目的下定義:
延續前面那項條件,去分析自己的行動常常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穫。很多事不是盲目花錢就可以解決,有效率的花錢滿足自己的需求是很重要的。想想自己為什麼會有某些想法跟欲求,有時候會發現解決方式常常都是不用花錢或是花錢也辦不到的。
/
3.去了解為什麼
對很多自己不了解的事追根究底,不懂的就大方承認,世界上還有很多有趣的事,去了解,去體驗,網路以外的世界還很大,用這些實際體驗去驗證自己所知所學。就算一輩子到了盡頭沒辦法走向大富大貴,相信在需求金字塔上,也可以造就一個經濟跟需求層面相對平衡感良好的人生。
/
最後,量力而為,人的器量有限,每個人在適合自己的圈子跟階級都可以活得很精彩,在自己的階級達到需求等級的提升,是我目前覺得最理想的人生。我也叩過貴族世界的門,曾經我受邀走進交詢社,參加了身世不婓、內閣大臣們都要一個個上台祝賀的某阿公的私人生日會。還記得跟我同齡的人都是演出者,外國人更是沒看到半個。「你應該多去跟大家聊聊交流一下啊!」邀請我的秘書這樣說。但當時那種氣氛,每個人不管是年齡還是等級感覺跟我完全不同。我自問自己的氣量站不上這種舞台,當時肩膀痠痛跟緊繃的程度讓我至今都難忘。
/
曾經那位邀我進入那位圈子的老師說:「人的價值並不在於你賺了多少錢,而是在於誠實跟美德。我覺得你可以來跟大家吃個飯聊聊,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也曾經某位朋友的名醫爸爸跟我說過:「你不簡單,將來一定是一方之霸。」雖然那位朋友本人對我評價很低XD
但這些祝福無論是不是客套話,我都放在心裡,雖然沒有繼續往社會中定義的上流爬,但也成了我前進的動力。
/
人出生在這世界上一定都有意義,相信有毅力看到這裡的人們,都可以在人生中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後發光發熱吧!
/
前幾天跟裏物語社團的女神管理員聊到這些事時,她提供了一段中國旅美作家劉仲敬短文,我覺得很能跟本篇寫的互相呼應。她果然是活字典,夠厲害。

以下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次大戰以前的大學傳統上講是上等人的博雅教育,要的就是你有很多閒暇時間。上課還沒那麼重要,同學之間踢足球、到各俱樂部去亂轉可能還更重要一些。
你就是要有很多閒暇時間,想讀什麼書就讀什麼書,想玩什麼就玩什麼,想踢球都可以隨便去做。
這樣,你具有大量的閒暇時間,根本不用搞什麼所謂的時間管理,這才是上等人的做法。
只有無所用心、時間有一大把、不知道該往哪邊用、然後僅僅跟著自己的興趣去做,這樣才叫博雅教育。
如果你的時間很緊、資源很緊,必須像上班族那樣,事先制定好計劃,一個小時也不能錯,那你的心態就不從容,你就沒有那種統治階級的心態,沒有那種菁英階級面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心態。
你的一切都是出於「必要性的趨驅使」,你有一個需要掙錢的中產階級的思維方式,因此你不能夠「公正地看待世界」。
菁英之所以成為菁英,首先還不是物質方面的條件,首先是因為他看待世界就是根據好奇心來看待的。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去懷著純正的追索世界本身奧妙的目的去認識世界,因此才能夠最準確地認識到世界的真理,為人類的知識進步和各方面的進步充當先鋒隊。
如果你的目的是充滿功利的,就是要達到某些具體到目的,每一個小時都要管起來的話,那麼這種天然的好奇心就被磨掉了,有很多重要的發現自然就得不到了。
換句話說,你通過時間管理的方式只能培養技術員;只有通過閒暇時間,隨意根據自己的興趣和亂七八糟摸索的方式,你才能夠培養出科學家、哲學家和真正探索真理的人。這兩者之間是有階級差異存在的。」
/
雖然我也聯想到擁有統治階級意識卻活在社會最底層那些人,雖然旁人看來可笑,但是他們是幸福的,想想也未必不好。
/
這裡也許有人會疑惑為什麼同樣的放牛吃草教育法,貴族卻會培養出貴族,窮人還是教出窮人。這其實在之前石川縣研修裡我上到的一小段關於學習的課程可以解釋:課堂跟書本上的學習只佔了學習總比例的一成,接下來兩成會在交友圈跟同儕給予的環境裡醞釀,最後七成將在自己的人生經歷中完成。因此交友圈跟經歷,才是決定學習成果的重點。當然相對優渥的家庭環境跟教育資源影響更大啦!
/
最後,我認為自己的家庭條件不算頂好,因此一路走來沒有許多朋友相挺,也不可能做那麼多自己想做的事,還達到什麼自我實現,根本癡人說夢,所以想弄個中產階級自救會的原因也在於這裡吧!如果有更多連結,讓更多朋友可以實現自己想做的事不是很好嗎?
/
至於我的假說可以被驗證到什麼程度,就繼續看下去囉![閒聊]人類需求金字塔、金錢、階級、韓國瑜跟有的沒的 (上) .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小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