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著各種二代,不管父母那輩從事什麼行業,只要有點成就,子女輩就逃不了二代的標籤。這個標籤很可怕,代表怎麼努力、成就什麼,終將被歸功於「反正他家有錢」,而另一方便荒腔走板鑄下大錯的則會被酸「有錢還不是養出廢物」。
-
總之這個標籤特徵就是無論自身發展好壞,主詞永遠是父母或是家庭,不會是當事人。但是話說回來,錢的確是一種可怕的加速器,不管好壞,都能用一種非常理的速度改變一切。
-
一開始提到的大好跟大壞兩種,樣板人物大概常出現在媒體上,但那些不上不下,頂著有錢人光環又拿不到家裡資源;上不去卻餓不死,有一點才能跟財富,鬥志卻又屢屢被家族消磨的二代們呢?彷彿消失在鎂光燈外的人們,也默默形成一個個鬱鬱寡歡的同溫層。
-
他們實質可支配的資源,大概跟中產階級差不多;家裡有大錢,但是要花還得看父母臉色,有些表面上頭銜風光,但在家裡卻做不了主。像個一般人進入社會,大概腳踏實地拼個幾年,應該也會有點成就,但家族的咒縛從出生就定義了成功的高度,偏偏這遊戲就算有資源也不是人人玩得起。更何況實質上沒資源卻空有頭銜的二代呢?
-
身邊有些例子。
-
靠著自己的實力鬥爭,一步步靠努力,撕裂了一些親戚表面上的和平,坐擁家族企業實權;但那種戰戰競競下承受的心理壓力,我想常人恐怕難以承受。而又有一些,包袱沒有那麼沈重,上一代願意放資源讓子女打拼;這些人年紀輕輕便坐擁人脈與財富,有著中上的表現,就可以得到頂尖的成就,一路下來有自己努力也有家族後援,倒也輕鬆愉快地取得平衡,30出頭就已是成功青年創業家。
-
不到40幾歲就跟我說「小鬼,這生意不是不能做,但是到我們這年紀應該是要拉拔年輕人,退到第二線了。」看著這兩種人,真的不禁感概人靠著與生俱來的籌碼,累積個三四十年居然可以創造如此巨大之差異。
-
而身邊又有另外一些例子就不那麼幸運。
-
能力落於平均值,家裡不肯放資源也不承認子女夠格繼承,一出社會就面對台北市中心的殘酷舞台。這種人可就難了。
-
還記得當年在東京澀谷街頭,繁華商圈另一側,沿著鐵道相對安靜的住宅區。出生台北市的兩個宅男在東京相識。說起來也頗耐人玩味,當初話不投機的兩個人,因緣際會下聊到過去的學校跟經歷,居然還有共同朋友,也許因為中正大安區的學校很少吧?
-
平凡的兩個背影,藏著看似不同,卻又微妙交疊的人生故事。一個因為家族召回而正要起飛,另一個卻因家族分裂墮入谷底。
-
「我想你回台灣以後,面對的人事物,都會在我沒看過的高度。不過如果這幾年我跟你講的廢話,可以在你將來的旅途派上用場,那我也會很欣慰。因為那個舞台,我一輩子都攀不上了。」年紀稍長的我,面對眼前這個在日本幾年有煩惱就來尋求解答的“弟弟”,有著道不盡的千言萬語。
-
因為我已經永遠離開了那個舞台,所以想透過他接下來的路,見證自己領悟的人生道理,能在台灣爭權奪利的中心發揮到什麼程度吧?另一方面自己又有點害怕他受傷,這大概是種護短的心態吧?
-
那一天澀谷街頭的寒風、街景、心境到了多年後的現在,還是歷歷在目。
-
在都市中,握著虛有其表的資源跟頭銜時究竟該怎麼做才對?透過我的回想,希望可以勾勒出一條相對清晰的路。(以下論述會充滿主觀與偏見,如有不適用之處敬請見諒)
-
第一步是資源盤點。都市的資訊很多,資源跟機會也非常多,因此一開始想要創業或做點什麼的人很容易落入“有錢就可以解決”的迷思,如果失敗,就又會陷入“還不是因為我錢不夠多”的死路。
-
大家都知道在都心只要有錢有辦法,任何檯面上檯面下的服務都可以買到。
-
要曝光要流量、打擊對手等等都可以做到。但這時要分清楚,哪些開銷是對本業或是自己有益的,哪些開銷是投資或個人喜好。錢的用法很多,但是遇到問題馬上就想用錢解決,在生意上有時候是行不通的。
-
錢是用來換資源的一種籌碼,我們可能會用錢來進貨、租店面、做行銷等等,但有時候這些事可以靠別的價值來交換。這時候就該盤點一下自己有哪些價值可以拿來交換,首先從自己人脈跟他們連結的族群開始整理,接著看看自己可以直接或間接提供的價值。家裡那些看得到摸不到的資源在這個階段通通不列入考量。
-
整理出來以後,自己有什麼手牌大概就會清楚了。當然若是需要透過交換的資源,那一定要花時間探探對方口風跟近況。畢竟人之間的事永遠充滿了變數。
-
第二步是自我定位。資源不夠的二代們,面臨的『局』有時會大到根本不知道該從何下手,這時候沒有精明的長輩拉拔,常常做了幾年也搞不懂自己在幹嘛,只是被養在家裡而已。
-
一個生意裡大概分成金主、執行者、協助者三個角色。首先家裡不提供資源,自己又存的不夠多,大概能選擇的角色就是執行者跟協助者。我覺得這步滿重要,因為搞不懂將來自己理想人生的型態或是事業最終目標,第一步就會很難跨出。執行者就是老闆,一方面要去找人投資,滿足股東們的獲利,另一方面又要管理公司執行,這是對剛出社會的人來說非常具挑戰性的一步。
-
協助者就是員工,做自己的工作,領固定的錢,等自己經歷跟技能累積足夠可以再選擇要轉成金主或是執行者。這是相對簡單的一步,但是職業跟在其中能習得的技能要是不夠明確,可能就會在多年上下班生活中迷失。
-
不是每個人都想當金主或是執行者,這兩個角色承受的壓力還有責任相對於協助者大上許多,挑個好老闆跟著,努力磨練自己喜歡的專業技能,下班後享受人生,也是一條路。
-
最壞的狀況撐到70歲家裡沒變數,上一輩走了,還是有一筆錢可以養老。
-
另外自我定位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搞清楚自己落在社會上哪個階級裡。搞清楚這點才不會常常說出一些為富不仁的話,或做些為富不仁的事。某些錢人的小孩常常覺得自己很窮,原因當然不是因為他們窮,而是身邊親戚朋友有錢程度都超越常識了。
-
在這個時代,看清楚風向還有秤清楚自己跟家族斤兩也是很重要的。莫忘世上窮人多,做什麼事都記得不要離社會大眾太遠。
-
第三步是設定目標。無論選擇了金主、執行者或是協助者哪條路,規劃都是很重要的,因為計畫跟行動有核心目標,遇到挫折時才知道要往哪裡修正或是怎麼走下一步,這沒有正確答案,完全取決於自己。而這又需要透過跟第四步的短期目標交叉執行修正來讓目標明確。
-
拿我自己當例子。當初經歷了不動產跟設計兩份工作。之後獨立,看到靠不動產最後做移民生意的人很多;接著到了社會新創圈跟地方新創圈又看到了不動產公司如何做社區營造,用一種大家都舒服的方式賺錢。透過這樣的執行跟歷程我的目標設定變化如下:
1.喜歡創作跟說話而選擇了設計跟業務
2.想營造跟朋友一起打拼的工作環境所以跟客戶一起開了公司
3.想在工作中發揮自己所學的所有技能所以自己當了老闆
4.在上述體驗中發現自己比起大錢進大錢出,消耗社會成本的數字生意,更愛做些可以實際面對客戶的小生意於是投身於身邊朋友們一度懷疑是詐騙集團的日本社會新創組織
5.經過了台灣日本各種社會新創跟社區營造組織的洗禮,發現一切模式最後都皈依在都市計畫之下。於是想結合自己的專長跟經歷,透過移居、移民、社群跟不動產結合的商業模式,建立一個自己跟朋友都可以一起努力做些有趣的事,然後快快樂樂獲得成就感的社群
-
第四步是短期計畫。正常的方式應該是先訂大目標,然後列出執行目標時所需條件與資源,最後看要把自己放在哪裡再決定短期計畫。可能是去某間公司做特定工作、考取執照、進修洗學歷等等。在一個時期拼一點通常可以塞兩件事進去做。依照這些做這些事所得到的經驗與心得,第三步的大目標也可以有所修正。
-
在反覆第三步跟第四步的過程中,會累積的除了自己的實力,也會累積認同自己的人脈,慢慢走出上一代的陰影。這個社會的普世價值常把二代的成功歸功於家裡給的,完全不討論那些人自己的努力跟其他要素。
-
要比較不是不行,先找對圈子還有對手。
-
最後拿一段之前在台北時,我跟東京來的現代藝術家,還有鄉下出身卻考上名校,目標想回鄉從政的日本研究生之間一段對話來收尾吧!
-
「我覺得鄉下就是有種閉塞感」
-
「閉塞感嗎?好像可以體會,那你覺得該怎麼解釋這件事?」
-
「平常通過電視跟網路,可以得到各種訊息,也好像感覺得到這世界瞬息萬變,充滿機會,但是回到現實,身邊的人就是懶懶散散,東京流行什麼有什麼新產業,完全就跟鄉下是兩個世界。那時候我覺得一直被綁在這裡跟這裡的人在一起我人生就這樣了,所以才拼了命來到東京。」
-
「確實東京有很多最新的東西,也有來自各地最好的資源跟人材,這跟地方比起來速度感真是天差地遠」
-
「我是覺得地方有地方的好。也不完全是負面的。」
-
「喔?怎麼說?」
-
「也許你們對台北不太熟,我稍微介紹一下好了,在這附近過去一點就是總統府,附近有著建中、北一女台大等等,都是台灣頂尖的學校。但是出生在這裡的人,要是家裡提供的資源跟環境加上自己能力沒辦法達到這種高度,那下一步是什麼?要知道我們沒有鄉下可以回去,因為我們就是台北人。」
-
「對鄉下的人來說,努力往都市擠,靠自己能力跟努力從地方都市,一線城市一級一級往上爬,最後選擇停留在最舒服那個階段,不管怎樣都是往上。」
-
「但在都心,除了自己努力以外,還要保佑家裡資源不能斷,不然掉到哪裡,就是從現在的階級往下掉。無論最終停留在哪,一直往上爬,還有一直往下掉的心理狀態完全不一樣。市中心的生存遊戲,不是每個人都玩得起。」
-
「你說的好像也有道理,身在都市,但那些資源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掌握」
-
「順帶一提我發現到自己玩不起的時候是那年剛出社會,某天走出家門,看了一下家裡附近新房子後面有幾個零開始的。」
-
在這個價值觀跟資訊混亂、常讓人分不清自己定位的時代,不妨試著關上手機,面對自我內心的宇宙,很多答案,也許就在那裡。
-
祝福大家在下一個年度都能順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小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