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活動名還有大家的名字都已經攤在檯面上,那很多事就只能讓它默默過去。

要求KPI的政府、想加強教學與實務結合的學界、各自懷著不同想法的民間團體,這些人齊聚一堂,通常很多事都喬不攏。

「我們今天想來聽地方創生的案例,而不是教學跟大學的事。」一個問題打亂了活動的節奏。

「嗯⋯台灣人覺得地方創生是什麼?」老師小聲的自言自語。

其實後續的對話有有點刺激又沒想像中那麼刺激,在我來不及喊出「要打去練舞室打!」時,就在其他老師支援下緩和了下來。台灣在地方創生政策這部分我想很多詮釋可能不是很完整,甚至沒辦法明確定義這個政策的內涵。

而在日本,從移居地方到增加關係人口,一直到這次老師提出的增加變革人口,很多實踐者在不斷嘗試中衍生各種新發想。

我想台灣也必須走出自己的路,而不是像伸手要糖吃的小孩一樣,一昧想抄日本案例。(日本也是抄來抄去倒一堆啦)

借用這次來台分享的三島老師回答裡一段話來為這次不盡完美的活動做個結論。

「人口減少跟經濟衰退已經是這個時代不可逆的現象。以前日本江戶時代人口規模並沒有那麼大,經濟不算發達,但是大家都擁有養活自己,而且還能很幸福的技能;反觀現代雖然GDP成長,經濟高度發展,但人們真的幸福嗎?我想賦予大家在這個不斷惡化的環境下還能幸福生活下去的技能跟價值觀,正是大學教育的任務。而這樣能面對任何惡劣環境跟時代的技能本質,也才是地方創生的本質。」

這也是我今天最喜歡的一段話。

要是他臨場沒辦法回答出這種等級的話,那我真的會抓狂把活動當天早上才傳一百頁簡報給我的三島老師打瘸(燦笑)⋯兩個月前就開始就在催他簡報說我要翻譯了給我弄到活動當天早上!

其實這邊我覺得他有點現學現賣前幾天我們在東華參訪時顧教授的回答。

「請問教授覺得透過跟社區協作跟實作以及整體社會參與辦公室的教育中,希望可以賦予學生什麼技能?或是想培養出怎樣的人才?」日本老師問到。

顧教授則回答:「這個喔!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地方感》吧!我們希望培養去到任何地方都能快速融入並且適應地方環境跟社群的人才,也就是所謂擁有《地方感》的人。」

從成大提出的《入世學術人》到東華說的《地方感》會感覺到台灣不是完全沒救,過程中我也遇到很多讓我尊敬、在各自領域努力的老師們。

嗯?我覺得廢的?
只能說其他在座各位~(被毆)我是說在座各位一定都是各界菁英,相信台灣有很多更棒的案例只是敝人孤陋寡聞還沒看到!

其實大家都很在意對方看法啦

「我今天講的能不能對台灣真的有幫助啊?」
「不知道他們會不會覺得台灣很廢啊?」

就這樣猜來猜去,是初戀小情侶嗎!?看來這齣戲我還會繼續參與一陣子,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小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