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才知道原來台灣政府有撒錢讓日本人來台灣的「地方」觀光。(台灣「地方」的定義就是台北以外的地方)其實這就是一種變相捐錢給業者的方式吧? 雖然治標不治本,但是數字會好看一點。
老實說政府撒錢這件事並不是不好,有效利用稅金去輔助各項產業跟建設,就是政府的工作。雖然撒錢兩個字難聽,但是本質上確實就是一樣的事。政府組織很複雜,下面又夾雜一堆利益團體,當然挑執政者跟執政黨出來罵是很快,但是組織跟社會結構、社會共識、人民素質沒辦法提升的話,藍綠都換掉弄成時代力量或是柯文哲來當都一樣,因為那些不在檯面上的東西影響太大。
當初22K政策原本我一直搞不清楚為什麼會有這東西,可能因為太無知吧?其實也沒去追根究底。後來我通過長輩講述才知道那是政府的一種「輔助」。詳細規則並不清楚,但是我知道大概是「只要企業聘用新人,政府就在一定時間內輔助每人每月22K的薪水」也就是說實質支付這些人薪資的人是政府。
如果從好處想,除了馬上改變失業率數字以外,要是企業用人用得好也可以續聘,換句話說就是政府付費幫更多新鮮人爭取到了『試用期』。
但是這個政策破綻我覺得很大,第一個是造成市場上一堆22K薪水,成為一種行情。第二個就是政府22K輔助結束馬上把新人開除,一直用免錢勞工。
更惡劣的人乾脆成立新公司,用一堆人頭掛名員工就去領政府輔助。

那再講回觀光這件事好了,台灣政府輔助日本旅行社團費,讓日本團到台灣消費這件事其實本質跟22K事件很像。就是台灣政府花了一些錢,「請」日本人到台灣台北以外的地方看看台灣的魅力。也跟22K花錢幫新鮮人爭取一段試用期一樣,花錢幫台灣地方觀光相關產業爭取到了一段“試用期”,讓日本人知道台灣不只有台北。立意是很好,數字應該也可以馬上改善,不過產業鍊的各個環節有沒有辦法利用這段時間摸清觀光客的喜好,補足之前不夠的各部分,甚至定期檢討做法,慢慢的來個產業升級?
政府撒錢的方式確實不是非常聰明,要撒的聰明也不簡單。
不過能不能有效利用這些資源跟時間,就是業者的問題了。
要是大家都想跟賺中國錢一樣價錢亂訂一通,觀光客一來就海薛一筆的話,業者想法不提升,政府砸再多錢也沒用。

賺快錢的觀念真的害了台灣,也許在以前經濟奇蹟的時代很多事情都可以行得通,但是現在不升級接下來真的會更難走。雖然這專頁人不多,不過還是希望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政治或是太難的話題就不多說,大家從自己做得到的事開始改變起吧。

#東京裏物語

arrow
arrow

    王小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